• <acronym id="0fwo8"></acronym>

  • <td id="0fwo8"><strike id="0fwo8"></strike></td>

    1.  
      許昌日報客戶端

      請用瀏覽器掃描下載

      關 閉

      尋禹·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7期 啟母石篇

      尋禹·探源全媒體系列報道第7期 啟母石篇

      啟母石:人情與神跡

      本報記者 鄧雷 劉俊民 楊紅衛/文 呂超峰/圖


      古典小說《西游記》中,神猴孫悟空無父無母,由開天辟地產生的仙石孕育而生。

      這塊仙石的原型,就是嵩山萬歲峰下的啟母石。傳說大禹之妻涂山氏化為石頭,從中生出了夏啟。

      對啟母石的崇拜,由來已久。早在西漢,就有皇帝前來瞻仰祭祀的記錄。

      一塊頑石,為何能得到如此持久的紀念?

      人化石的故事多矣,但涂山氏所化的石頭,矗立在中華文明的上源,呈現著非常的人格,寄寓著非常的情感。

      啟母石所在的位置


      啟母闕

      7月21日,尋禹·探源全媒體報道組驅車來到嵩山萬歲峰下,實地觀摩和采訪夏禹文化的遺跡——啟母石,以及石前的古闕。

      首先看到的,是距道路不遠的一座精致典雅的古式建筑——啟母闕保護房,白墻藍瓦,窗欞密閉,守護甚嚴。購票入內,方能見到古闕真容。

      據《登封縣志》記載,啟母闕為東漢延光二年(123年)潁川太守朱寵創建,原立在啟母廟神道兩側,分為東、西兩闕。

      據工作人員介紹,闕門間距6.8米,西闕高3.17米,東闕高3.18米,東、西闕結構基本相同。闕基為兩層長方石板,下層石板較大而薄。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,共7層。

      闕身之上,有一幅著名的漢篆銘文,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業績,寫明了立闕刻銘的由來。

      闕身畫像有70余幅,既有啟母化石的故事情節,也有騎馬出行等生活場景。由于漢篆及漢畫高度的藝術價值,啟母闕拓片歷來是收藏界的珍寵,重金難求。

      1961年,啟母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  啟母闕景區俯瞰


      啟母廟

      由啟母闕保護房向后,有一條尚未硬化的道路,指向山中。

      沿道路行走不久,邁上一個斜坡,有一處建筑工地,重型機械正在清理地面。

      詢問施工人員,得知此處是啟母廟舊址,正在施工重建。

      《漢書·武帝紀》中有這樣一段話:“朕用事華山,至于中岳,獲駮麃,見夏后啟母石……”

      漢成帝時期,啟母廟一度被廢,祭祀人員70余人,均被遣送還家。

      但在東漢設立啟母闕的時候,廟祭制度應得到了恢復。

      唐代,唐高宗、武則天曾多次前來拜祭。

      唐永隆元年(680年)春二月癸丑,唐高宗和武則天攜太子游歷嵩山,“丁已至少室山,戊午親竭少姨廟,賜故玉清觀道士王遠知溢日升真先生,贈太中大夫。同日,又幸隱士田游巖所居;己未,幸嵩陽觀及啟母廟”。

      永淳二年(683年),唐高宗和武則天再次駕幸嵩山,“使祭嵩岳、少室、箕山、具茨山等山,西王母、啟母、巢父、許由等祠”,又下令修葺啟母廟后,由崔融撰寫《啟母廟碑》。

      證圣元年(695年),武則天遣使祭嵩岳,“號嵩山為神岳,尊嵩山神為天中王,夫人為天靈妃,嵩山舊有夏啟及啟母、少室阿姨廟,咸令預祈祭”。

      公元696年,武則天封禪嵩山后,加封啟母為玉京太后,少姨為金國夫人,夏啟為齊圣皇帝,王子晉為升仙太子。

      啟母廟毀于元代,明初記載中,已成廢墟。

      1964年,文物部門曾實地勘查,在啟母石西南10米處,發現的斷磚殘瓦多是漢代遺物。遺跡在啟母閥中軸線上,面積約有400平方米,附近地勢平坦。經論證,此處應為啟母廟遺址。

      啟母像


      啟母石

      過啟母廟遺址,即到啟母石下。

      這是一塊天然巨石,高十余米,形狀奇異,斜立在山坡上。傾向地面的一側,支滿了長長短短的木棍。石腳處更是排列得密密麻麻。據說,在這里支一根棍子,可為有疾痛者祈求祐護,對于腰痛者,尤為靈驗。

      化石的啟母,成了靈通無邊的神靈。

      關于啟母石的來源,有這樣一則古老的傳說。

      傳說在唐堯時代,洪水滔天。禹的父親鯀受命治理洪水,九年不見成效。虞舜即位后,封禹為夏伯侯,命其繼承父業。禹便帶領懷有身孕的妻子涂山嬌,來到陽城(今登封告成)一帶治水。

      大禹經過觀察,認為只有鑿開轘轅山,讓洪水經伊洛流入黃河,嵩山地區的人們才能安居樂業。他在鑿山時施展神通,化為力大無窮的黃熊,工余歇憩,方才恢復原形,擊鼓通知妻子前來送飯。

      有一天,大禹在鑿山時,用勁過猛,山崩石裂,飛落的石頭掉到鼓上,“咚咚”作響。他專心致志于鑿山,未曾留意。

      涂山嬌一聽到鼓響,心想大禹今天怎么擊鼓這么早,可能是特別累,餓得慌了吧。于是,她趕緊把飯做好送去。

      誰知道,當她來到轘轅山下后,左等右等,也不見大禹下來吃飯,于是就拖著有孕之身到山上去找。她好不容易爬到山上,不見大禹,只看到一頭黃熊在用頭拱山,拱開后再伸出兩條巨臂開挖河道,山石掉到水里后濺起幾丈高的巨浪。大黃熊直起腰來,看到新開出來的山口,高興得眉開眼笑。

      這一笑,涂山嬌認出了丈夫。她大吃一驚,自己的丈夫怎么會變成一只黃熊呢?平時自己怎么不知道呢?她感到非常羞愧,急忙下山提起飯籃就往家跑。又氣又急的她,快到家門口時,變成了一塊大石頭。

      再說大禹晌午時餓了,就敲鼓讓涂山嬌送飯,敲敲等等,很長時間了也沒人來送飯。大禹心想,妻子臨近分娩,會不會出了什么事,就三步并作兩步地往家趕。

      回到家里,里里外外找不到涂山嬌,大禹就出門尋找,但到處也不見妻子的影子,只見家門口西側山坡上,多了一塊巨大的巖石,旁邊還放著飯籃。

      大禹這才明白妻子變成了石頭,拍著石頭哭喊:“還我的兒子,還我的兒子!”

      突然,“轟隆”一聲巨響,這塊巨大的巖石崩裂開來,他的兒子從石縫中跳了出來。

      大禹急忙把兒子抱起來,取名叫“啟”。那塊巨石,便被喚作“啟母石”。

      涂山嬌的妹妹涂山姚代姐撫育嬰兒,后與大禹成婚。人們把姐姐涂山嬌住所后的山命名為太室山,把妹妹涂山姚住所后的山命名為少室山。

      太室山、少室山下各有一對漢代石闕,與啟母闕合稱“嵩山三闕”。

      啟母石


      相聚與離散

      古籍中,還有涂山氏與大禹婚配的情節。

      話說大禹年過三十而未婚配,在涂山,他聽到一首有關九尾白狐的歌曲,并遇到九尾白狐造訪,遂與涂山氏成親。

      那是一首奇異的歌曲:綏綏白狐,九尾痝痝。我家嘉夷,來賓為王。成家成室,我造彼昌。天人之際,于茲則行。

      他的妻子涂山氏,還留下更奇異的一首歌,寥寥四字:“候人兮猗!”

      說的是大禹忙于治水,夫妻不能團圓。妻子使人迎候于中途,唱道:“候人兮猗!”意思:“等你回來??!”

      這或許是“三過家門而不入”典故的由來。

      讓人感到詫異的是,在啟母石傳說里,大禹與妻子密切合作,共同為治水努力,并未犧牲掉家庭生活,只是治水大業的需要,使夫妻化身異類,永世相隔。

      而在“候人兮猗”的歌聲里,二人聚少離多。

      這相互矛盾的情節,似乎隱藏著古人的隱秘。

      大禹化熊圖


      石與非石

      有人曾經猜測,啟母石是天外來物,才會孤零零地聳立在山坡上。

      根據地質調查,證實啟母石是一塊從嵩山主體上滾落下來的石英巖,巖齡有19億年。

      在長期風化作用下,嵩山巖體裂隙逐漸擴大,在重力作用下崩塌,墜集于陡崖下的緩坡上,形成了倒石堆地貌。啟母石是倒石堆中較大的石塊,崩落后沿山坡滾動較遠。

      據說,有人沿坡而上,居然找到了啟母石原來的位置。

      夏啟身為一代帝王,當然不可能從石縫里蹦出來。民俗學者推測,他曾經生活在啟母石附近,才有了這個神話。

      據聞一多先生考證,夏商周三代,以民族先妣作為高媒神(主婚姻之神)加以崇拜。祭祀方式,便是面向高石。

      涂山氏,正是夏人先妣。

      一塊天然的巨石,被附加上了文化內涵,便被視作有人格的神物,成了價值無法估量的歷史瑰寶。

      先秦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跡寥若晨星,啟母石始終被視如神跡,祭祀不絕,也算是文化史上的奇跡。

      少室山遠眺


      尋禹·探源報道顧問團成員

      (排名不分先后)

      劉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、研究員

      趙春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新砦工作隊隊長

      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、二里頭工作隊隊長

     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、瓦店和王城崗工作隊原隊長

      王吉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、蚌埠禹會村遺址工作隊原隊長

      何俊杰 浙江省紹興市文史館副館長

      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學者

      劉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發現者

      (掃碼觀看視頻)

      (掃碼觀看圖文)



      責任編輯: 龔政明

     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2020_亚洲熟女少妇精品_亚洲最大色伦综合网